丁青縣小學71載變遷記
來源:昌都報 2025-07-25
同學們坐在寬敞明亮的圖書室看書。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索朗白瑪 攝
西藏日報 平措郎加 昌都融媒 索朗白瑪 貢覺融媒 斯郎曲珠 江達融媒 多杰次仁
你能想到,70年前在同一地區(qū)能誕生兩所西藏第一小學嗎?
1951年,在西藏和平解放之初,教育環(huán)境、教學設(shè)施等依舊在萌芽階段的情況下,昌都丁青縣便傳出了朗朗書聲。
今年,是丁青縣小學建立的71周年,這所小學在西藏解放之初就在丁青縣的一片名為“甲木唐”的空地設(shè)立,彼時學校的名字還叫丁青卡小學,與昌都市實驗小學同齡。然而,1952年丁青卡小學停辦,經(jīng)歷了2年才正式創(chuàng)建,因此,準確來說丁青縣小學是1954年始建。
1955年,丁青卡小學更名為丁青民辦小學,校址也搬遷至如今的丁青鎮(zhèn)。翻開丁青縣志,上面記載:當時的學生只有30人,教師2人。1957年,小學發(fā)展到107名學生,教師5名。根據(jù)學生教學程度分為4個班,并開設(shè)了藏文、算術(shù)、衛(wèi)生常識、體育、音樂、美術(shù)、故事等課程。
1978年,丁青縣小學被自治區(qū)列為重點小學,在之后的發(fā)展中,丁青縣小學不斷完善教學制度,配備經(jīng)驗豐富的教師。1999年,丁青縣小學在西藏班會考和全地區(qū)各縣完小排名中,榮獲第一。
時間回到2025年6月18日,丁青縣小學的畢業(yè)典禮在碩大的操場舉行,歡樂的氛圍中夾雜著些許憂傷,哈達承載著這6年來的回憶,獻給了老師同學,以此餞別。人群中,一名矮小微胖,戴著一頂藏式遮陽帽的老人正靜靜地看著這一切。
他叫塔巴次仁,今年58歲,是丁青縣小學的一名藏文老師,也是丁青縣小學目前資歷最老的教師。
在丁青縣小學,塔巴次仁猶如一本行走的歷史書,他那雙深邃且明亮的眼睛,記錄了這所學校足足30年的變遷。
1985年,塔巴次仁從昌都師范學校畢業(yè)后分配到丁青縣小學,此時的小學依舊叫丁青民辦小學。
剛參加工作的塔巴次仁,立刻被艱苦的條件“上了一課”。校舍簡陋得“一言難盡”:頭頂是薄薄的鐵皮,腳下是冰冷的水泥地。冬冷夏熱不說,還毫無隔音可言,隔壁教室的講課聲清晰可聞。
除了惡劣的環(huán)境,教師短缺更是當時的一大難題?!耙驗槭侵行W合校,老師根本不夠用?!彼痛稳驶貞浀?,“很多老師在主帶兩個班的同時,還得兼任好幾門副課,累得倒頭就睡是常態(tài)……”
為了盡可能改善教學環(huán)境,師生們付出了巨大努力。當時學校實行“半工半讀”制度:上午上完課,下午師生們就得一起勞動。種樹、打掃、修柵欄……這些工作每天都得干。這種自力更生的精神,深深烙印在師生心中,也滲透進了丁青縣小學的每一磚每一瓦。
然而,即便如此,動員學生入學依然困難重重。塔巴次仁聽到農(nóng)牧民子弟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:“上學還不如挖蟲草”?!白顕乐貢r來上學的學生只有一半……”現(xiàn)在想起來,塔巴次仁蒼老的臉上依舊略顯無奈。
轉(zhuǎn)機出現(xiàn)在21世紀初。國家教育福利政策如春風般吹遍雪域高原,6年義務(wù)教育變成了9年,學生們開始享受三包政策,教育水平也在穩(wěn)步提高?!白屛矣X得改變最大的是農(nóng)牧民對于子女上學的態(tài)度,現(xiàn)在是爭著上學。”塔巴次仁難得的露出欣慰笑容。
“從無所謂上學”到“爭著上學”這難道不正是西藏教育進步最好的體現(xiàn)?
如今的丁青縣小學,早已舊貌換新顏。學校占地近3萬平方米,建筑面積超1.2萬平方米,49間寬敞明亮的教室,功能齊全的各類活動室,為2600余名學生提供了優(yōu)質(zhì)的學習環(huán)境。136名教師中,高級教師達20名,師資力量雄厚。近年來,更榮獲“全區(qū)民族團結(jié)進步基層黨組織示范點”“全區(qū)教育工作先進集體”“昌都市民族團結(jié)進步模范單位”等多項榮譽。
71年,足以讓耄耋老人走過一生,讓荒原崛起現(xiàn)代化校園,讓一個地區(qū)的教育圖景徹底改觀。
悠揚的畢業(yè)歌聲響起,塔巴次仁老師收回遠眺的目光,臉上露出溫和的笑容。他輕輕整理了一下藏式遮陽帽,轉(zhuǎn)身融入歡送學生的人群中。
丁青縣小學的變遷,正是西藏和平解放后教育騰飛、社會進步的一個生動縮影。塔巴次仁們?nèi)d、四十載的堅守,如同高原上不滅的燈火,照亮了一代代雪域雛鷹的成長之路。這朗朗書聲,必將在丁青河畔,在更廣闊的高原大地上,回響得更加嘹亮,孕育著更加充滿希望的未來。